热门搜索词

上海国际高端粉体装备与科学仪器展览会

Shanghai international high-end powder equipment and scientific instrument

2025.10.29-31 上海跨国采购展览中心
开幕倒计时
首页 > 媒体中心 > 展会新闻 >
新闻详情
电池打一针就能重生?复旦大学技术团队原创方案登录《自然》
时间:2025-02-20

微信图片_20250212150628.jpg



复旦大学的研究团队已经开发出了一种名为“锂载体分子”的技术,这项技术可以让废旧锂电池通过简单的注射过程得到修复,从而延长其使用寿命。以下是该技术的关键特点和应用:


技术特点
精准补充锂离子:通过注射的方式,将特定的锂载体分子注入电池中,这些分子能够精准地补充电池中损失的锂离子,从而恢复电池的容量和性能。
无损修复:与传统的更换电池相比,这种技术可以在不破坏电池结构的情况下,通过内部机制实现电池的修复,最大限度地保留了电池的原有性能。

技术实现
分子设计:研究团队设计了一种名为三氟甲基亚磺酸锂(CF3SO2Li)的锂载体分子,这种分子能够有效地在电池内部反应,留下锂离子,同时排出其他元素,实现电池的容量恢复。
AI辅助设计:在设计和合成过程中,团队利用人工智能和有机电化学的结合,通过机器学习和数据分析,找到了最适合的分子结构,这一过程极大地提高了设计的准确性和效率。

应用场景
延长使用寿命:该技术可以使电池在充放电上万次后仍保持接近出厂时的健康状态,循环寿命显著提升,从原来的500-2000圈提升至12000-60000圈。
成本效益:由于使用的分子成本低且易于合成,这种技术有望在大规模应用中显著降低电池的生产成本。

未来展望
产业合作:目前,该技术已与国际顶尖电池公司展开合作,预计将很快应用于实际的电池生产和回收过程中,推动电池产业的技术进步和可持续发展。

这项技术不仅展示了科学研究的深度,也为电池行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,特别是在应对日益增长的电池需求和环保挑战方面。


微信图片_20250212150621.jpg